1
七月,我頂著如火的烈日,來到了百坭村。
在村支部黃文秀十平方米的宿舍里,書桌上擺放著《西行漫記》、她彈奏過的吉他、一枚北京師范大學(xué)的?;铡R巫颖成蠏熘豁敳菝?。硬板床,小蚊帳,床底下擺放整齊的一紅一黑兩雙運動鞋,一雙水靴。黃文秀曾經(jīng)穿著這些鞋子,跋山涉水,走村入戶,到195戶貧困戶家里,促膝拉家常。
穿過村民溫暖又痛切的回憶,我仿佛看到了這個正值青春的姑娘,風(fēng)塵仆仆地走在百坭村的溝溝坎坎,在雨天一身泥水地叩開種植戶班統(tǒng)茂的家門,在烈日下背著砂糖橘穿行在橘樹林里。
書畫桌上擺放著黃文秀用過的筆墨紙硯,那張大大的書法“靜”字,那金色的向日葵畫,讓簡陋的房間透出書香氣息。黃文秀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讀研時,曾在操場上留下一張青春靚麗的長發(fā)白裙照片,那時的她已立下回報家鄉(xiāng)的志向。初入百坭不被接納的日子,她和所有年輕女孩一樣,對人生的考驗茫然無助。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一個人在房間里,用讀書、練字、畫畫、寫日記來梳理、安放忐忑的內(nèi)心。
可大山里走出來的黃文秀怎么能輕易認輸呢?愛美的她,脫下高跟鞋,換下連衣裙,一身運動打扮,爬坡過坎,進村入戶。她學(xué)會了桂柳話,端起了粗瓷碗,喝起了當?shù)厝俗葬劦挠衩拙?,不到兩個月就和村里人打成一片。
她給扶貧工作群取名“百坭村鄉(xiāng)村振興地表超強戰(zhàn)隊”,自己微信名字則是“百坭村女子圖鑒”,經(jīng)常在朋友圈里分享芒果、砂糖橘、枇杷等百泥村風(fēng)物特產(chǎn)。她開著車風(fēng)風(fēng)火火為村民跑項目、辦手續(xù),忙得不亦樂乎,貸款買的私家車儼然已成了百坭村的“扶貧專用車”。她在駐村日記中寫道,“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有條理地生活,幫得到人,我就很開心”。從駐村第一天起,她就和百坭村人的命運血肉相連了。
廚房里有一臺電磁爐、一個電飯煲和幾副簡單的碗筷,黃文秀經(jīng)常和村干部在這里用餐,也會煮粥煲湯給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周末她把村里的小孩喊來,帶他們制作奶茶、西米露,給他們彈吉他,教他們環(huán)保知識。孩子們喜歡圍繞在這個性格開朗的大姐姐身邊,和她分享心事。她收集了孩子們想要球拍、籃球等15個小心愿,一一幫他們完成。她看過外面的世界,想讓這些山里孩子過上現(xiàn)代文明的生活。
在這間十平米的宿舍里,我看到了她手寫的日記,打開過的書頁,聽到她沉實從容的聲音在耳邊回響,微風(fēng)里吹來了木芙蓉的香氣,和百坭村人一樣,我不相信她已經(jīng)離去。
2
很少有人知道,黃文秀家曾是貧困戶。父母常年生病,她靠各方資助才得以完成學(xué)業(yè)。直到2016年她研究生畢業(yè)后才脫貧。
在北京讀研期間,她勤工儉學(xué)、省吃儉用,幫父親圓了看天安門的心愿。她用積攢的零花錢給母親買了一個銀手鐲,刻上了“女兒愛你”。畢業(yè)后她專程去拜訪資助她學(xué)業(yè)的恩人,送上自己手書的折扇當面鞠躬致謝,折扇正面寫著:善人者,人亦善之。折扇背面是東漢文學(xué)家應(yīng)玚的《別詩》:朝云浮四海,日暮歸故山。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那次見面,更像一個交接儀式,她曾被不求回報的光照耀,如今自己也要追隨光,成為一個照亮他人的人。她接過愛的接力棒,在扶貧路上一路奔跑。
癌癥晚期的父親第二次手術(shù),黃文秀走出病房抱著姐姐失聲痛哭,哭完擦干眼淚仿佛什么也沒發(fā)生一樣回到百坭村,繼續(xù)她的扶貧沖刺。她走后,同事們到她田陽家中,看到只有一鋪床、一張蚊帳的簡陋臥室,都紅了眼眶。這個自尊要強的女孩,從來沒有說過家里的難處。每個月還完車貸,只剩1000元左右,但她還會經(jīng)常資助孤寡老人,給住院的孩子包紅包。
剛到村里時,黃文秀親見一場慘烈的車禍,心驚難過得一宿沒睡。修水渠時看到運送物資的馬一趟趟不停歇,她溫柔地撫摸著汗涔涔的馬頭,牽馬兒去吃草。這個從不喊苦叫累的姑娘有一顆多么善良柔軟的心!
那天,她本來可以不走夜路。2019年6月16日下午兩點多,黃文秀叮囑父親“記得吃藥”,便急匆匆出門。天氣預(yù)報說晚上有暴雨,父親勸她第二天早上再回。
“就是因為要下暴雨,更應(yīng)該馬上回去。”黃文秀心急如焚地往村里趕。進入六月,百坭村連降大雨,許多道路、水渠被沖毀。她知道修一條路,修一條水渠,有多難。
遭遇山洪后,黃文秀將手機拍攝的11秒視頻發(fā)到工作群里:“希望還有吸取教訓(xùn)進而改正的機會……”晚11點43分的車窗外天昏地暗,不時的電閃雷鳴,照耀著滔滔洪水,最后時刻里黃文秀恐懼又無助,絕望中依然心存希望,讓人想起來痛徹心扉。
很多人搞不懂黃文秀為什么要執(zhí)意在暴雨夜前行,而當看到她電腦桌面上被洪水淹沒的玉米地照片時,才明白,這個癡心善良的姑娘,心心念念惦記的全是百坭村人的安危幸福。只因為她是百坭村“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責(zé)任人”。
那件還沒摘掉吊牌的魚尾裙靜靜躺在柜子里,當初逛街時黃文秀一眼就喜歡上了,試了又試,在同事的鼓勵下買下來,如今卻再也沒機會穿上它。
姐姐黃文娟說,她很會打扮,喜歡穿裙子、穿高跟鞋,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希望她不要那么拼命。“如果可以有如果,我只希望你健康平安地活著,和一個懂你疼你的愛人步入婚姻殿堂,穿著漂亮的婚紗,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新娘……”
這個大山的女兒藏起了自己的愛美之心,藏起了苦和淚,把自己火熱的心、赤誠的愛、一腔青春的熱血全部交付給了這片土地。
如今的百坭村,諧里河靜靜流淌,平整的水泥路沿山蜿蜒,嶄新的樓房井然有序地矗立。文秀幼兒園里,傳出孩子快樂的歌聲。村里沿途全裝了路燈,溫馨的燈光護送晚歸的人回家。百坭村建起了油茶加工廠、籃球場、醫(yī)療室……黃文秀生前牽掛的事,都一樁樁變成了現(xiàn)實。
她買的兩壇玉米酒靜靜地立在村部墻角。“等到全村脫貧的那天,大家一起喝慶功酒”,黃文秀失約了。
班統(tǒng)茂說,我們都來不及跟她說一聲謝謝。
黃文秀喜歡蝴蝶,多次說等有空去蝴蝶谷拍照,但始終沒能成行。她走后的一天,一只黃色的蝴蝶飛到了村支部,翕動著翅膀,久久不愿離去。
村民們哭著說,是文秀書記回來了。
3
從田陽到百坭,在黃文秀的村莊,我所見所聞,黃文秀不是一個刻板的典型,而是一個鮮活可感的生命,一個豐富立體、可敬可愛的姑娘。
其時,黃文秀已經(jīng)離開四年了,但是她的精神永存,氣息還在,每個人談到黃文秀的時候,就像談到自家親人一樣。
黃文秀走了,但又從來沒有離開過。
她穿紅馬甲的身影在村里進進出出,仿佛一團跳動的火焰。
她的青春像熱烈的向日葵,像一束光,溫暖了人心,照亮了這片土地上的希望。
寫《青春之光》時,我跟隨她的足跡,從田陽高中教室,到北京師范大學(xué)的校園、操場、圖書館,從百色市委宣傳部到百坭村的家家戶戶。我看到了黃文秀匆匆的身影,感受到了她的呼吸和心跳,愛與痛,牽掛和不舍,一次次心潮澎湃,難以自已。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的思緒會飛到那個十平米的房間,我看見了她——
看見她翻開書頁,聽到了她在彈奏吉他,看到她一絲不茍地習(xí)練書法,也聽到了她在隱忍地哭泣流淚,觸碰到了她的焦慮,也感受到了她的勇敢,看到了她從柔弱變得堅強,也仿佛看見了無數(shù)優(yōu)秀年輕人艱難的成長蛻變之旅。
她善良、樂觀、懂得感恩,有回饋之心,勇于擔(dān)當,樂于助人,除了這些值得學(xué)習(xí)的優(yōu)秀品質(zhì)外,我更希望大家能讀懂她的脆弱,她的憂慮,她一次次的自我質(zhì)疑、蛻變成長。在眾人睡去的夜晚,她用紅軍的長征故事激勵自己。在駐村日記里,她寫道“我還不夠勇敢”“我有許多的想法,給百坭村設(shè)計一首村歌,用《成都》的調(diào)子,但是真的水平有限,一直填不出詞”。正是這些猶疑、不確定,才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共鳴,感覺到親切可學(xué)。也建議老師們在講授《青春之光》時,讓孩子同步閱讀《西行漫記》和《黃文秀扶貧日記》。
駐村滿一年,她的汽車儀表里程數(shù)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而她的內(nèi)心也同步著挑戰(zhàn)自我局限的長征路。從她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如何放下小我,融入原本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中,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攻堅克難,硬生生蹚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一個文弱女孩是如何面對困難,完成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和蛻變,成長為一名扶貧攻堅“女戰(zhàn)士”,成為“時代楷?!薄懊撠毠钥!?,感動了中國?
我希望能寫出稚嫩鮮活的生命是如何在磨礪中發(fā)出了光芒,寫出毛毛蟲如何在艱難的破繭中蛻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希望讀者能看到一個平凡女孩是如何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駐村第一書記,也希望老師能為孩子解讀這個成長和蛻變的過程。
相比黃文秀的優(yōu)秀,黃文秀何以優(yōu)秀,何以成為百姓心中的“平民英雄”,更為重要。
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在磨礪中不斷成長的生命。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成為黃文秀,但是看見光,追隨光,成為光,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特的發(fā)光體,照亮周邊的世界。
我希望孩子們能從這篇文章中看到從平凡到不平凡的希望和可能。
青春該如何度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相信每個讀完《青春之光》的孩子都會思考,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作者系作家,初中語文課文《青春之光》作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r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