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是事關未來的戰(zhàn)略工程、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要求,我們設置了“教材建設筆談”專欄,旨在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教材建設取得的經驗和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一起來看專家的觀點——
崔允漷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好教材為何難以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如何規(guī)范教材使用以有效控制“教學落差”?這是當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亟需回應的重大課題。
教材凝聚國家知識,體現國家意志,擔負“立德樹人”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材建設,且將之作為“國家事權”加以統(tǒng)籌規(guī)劃、狠抓落實。確保國家要求“落”在課堂、“實”于學生,成為教材建設與使用的重中之重。在實踐中,教材是教師教學最常用、最重要的工具和載體,而教材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個人化的專業(yè)實踐,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導致“照本宣科”或“即興發(fā)揮”等亂象,使得教材所承載的期望得不到落實,因此,規(guī)范并創(chuàng)新教材使用就顯得十分重要。歸納起來,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吃透課標要求,“用對”教材。國家課程標準是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的學科化、具體化描述,承載著學科育人的期望,指導和規(guī)范教材編寫與使用。因此,教材使用首先必須“對標”,要以課程標準為基本遵循,認清課程性質,堅守課程理念。同時,教材使用本質上是一種專業(yè)實踐,“用對”教材需要從課程思維出發(fā),厘清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目標一族”(即課程目標、內容要求與學業(yè)質量標準),確定學期、單元、課時三個層級的目標體系,把“想得到的美麗”轉變?yōu)椤翱吹靡姷娘L景”,再具體化為“走得到的景點”,并依此處理教材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科實踐,實現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
第二,堅持學為中心,“用活”教材。一本教材往往面向一群學生,即便不是統(tǒng)編教材,也有一批學生在用同一本教材,這與“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的現實情況是相矛盾的。那么如何實現“用相同的教材服務并促進不同的學習”呢?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就是“用活教材”。具體而言,需要采取這些策略:一是明確至少三分之二的學生能達成的目標,在目標或學習結果層面為“用活”教材留下空間;二是依據學習目標,結合教材要求,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編制助學材料或支架,實現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或“助學方案”的轉換,為在課堂上“活用”教材留出時間;三是針對課堂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的現狀,控制集體講授時間,尋找并實施“不是面對全班,而是面對個體或小組”的教學策略,這不僅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也有利于實現教學公平;四是在確保達標性作業(yè)的基礎上,提供更有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或任務給學優(yōu)生選做,同時為學困生提供個別化輔導,拓寬“用活”教材的路徑。
第三,踐行系統(tǒng)反思,“用深”教材。教材使用對學生而言,基本上是“一次性買賣”,但對教師而言,則是一種持續(xù)性的、反復性的且需要不斷改進的專業(yè)實踐,也就是說,教材使用是一個個由“理解-表達-實施-反思”組成的螺旋循環(huán)。因此,反思是教材使用過程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性地反思教材使用是“用深”教材的標志。它不僅針對教材使用結果,更關注對教材理解、表達和實施過程的反思,這有利于優(yōu)化教材使用策略。具體而言,針對教材使用結果的反思有利于檢驗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分析目標與現實的落差,進而為后續(xù)教材使用、教材修訂與課程標準修訂提供證據;針對教材使用過程的反思,可以審視教材內容處理、教學方式選擇的合理性,從而尋求“更好的”教材理解、表達與實施。
總之,教材是“國之重器”,教材使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在確保“用對、用活、用深”的基礎上,才能提升我國自主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實現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文章來源于課程教材研究所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r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