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高考
6月7日下午,2023年高考數學開考。今年,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制了全國甲卷、乙卷,新課標Ⅰ卷、Ⅱ卷4套高考數學試卷。
今年高考數學命題有哪些特點、釋放了哪些教改信號?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對數學試題進行了評析。
“2023年高考數學試題反映了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理念,落實考試評價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等相關要求,全面考查數學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理性思維,有助于發(fā)揮數學在人才選拔中的重要作用?!苯逃拷逃荚囋好}專家說。
全面考查核心素養(yǎng) 發(fā)揮選才作用
重點考查邏輯推理素養(yǎng)、深入考查直觀想象素養(yǎng)等是今年高考數學試卷的突出特點。例如,新課標Ⅰ卷第7題以等差數列為材料考查充分必要條件的推證,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利用等差數列的概念和特點進行推理論證。全國乙卷理科第21題要求考生根據參數的性質進行分類推理討論等,這些試題都體現出了今年高考數學對思維條理性、嚴謹性的關注和考查。
直觀想象素養(yǎng)是今年高考數學試卷考查的重點。比如,全國甲卷理科第15題要求通過想象與簡單計算確定球面與正方體棱的公共點的個數。全國乙卷理科第19題則以幾何體為依托,考查空間線面關系。
數學運算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介紹,今年數學試卷要求考生理解運算對象,掌握運算法則,探究運算思路,求得運算結果。例如,新課標Ⅰ卷第17題以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數基本關系式、解三角形等數學內容,考查數學運算素養(yǎng)。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表示,整體來看,今年的高考數學試卷充分發(fā)揮基礎學科的作用,突出素養(yǎng)和能力考查,甄別思維品質、展現思維過程,“試卷不僅給考生搭就了展示的舞臺、發(fā)揮的空間,還致力于服務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提升和現代化建設人才選拔”。
創(chuàng)設自然真實情境 助力應用能力考查
翻開今年的高考數學試卷,大量來自現實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情境和勞動生產情境的試題令人印象深刻。
取材于滑冰和滑雪這兩項冰雪運動的全國甲卷理科第6題,以志愿者報名參加公益活動的情境考查排列組合內容的全國甲卷理科第9題等試題,不僅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還旨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積極運動和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表示,這些取材于學生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試題貼近學生實際,具有現實意義,具備研究價值。
在今年高考數學試題中,科學研究情境的設置不僅考查數學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體現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而且引導考生樹立理想信念,熱愛科學。如全國甲卷文、理科第19題研究臭氧環(huán)境對小白鼠生長的影響,將小白鼠隨機分配到試驗組和對照組,利用成對數據制成列聯表,進行獨立性檢驗。
此外,來自橡膠生產、信號傳輸等勞動生產情境的試題也多次出現在今年的高考數學試卷中。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補充,除了創(chuàng)設自然真實情境外,今年高考數學全國卷在命制情境化試題時,還注重控制文字數量和閱讀理解難度,對抽象數學問題設置合理的思維強度和抽象程度,力求使情境化試題達到試題要求層次,與考生認知水平更好契合。
落實高考考查要求,避免機械無效學習
“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被稱為高考評價體系的“四翼”,是體現高考“怎么考”的四大考查要求。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介紹,2023年高考數學全國卷在反套路、反機械刷題上下功夫,突出強調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靈活掌握,注重考查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合理控制試題難度,力圖促進高中教學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有效銜接,促進考教銜接,引導學生提高在校學習效率,避免機械、無效的學習。
今年高考數學各套試卷在選擇題和填空題部分均設置了多個知識點,全面考查了集合、復數、平面向量、排列組合等內容。此外,在突出基礎性要求的同時,試題還強調體現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求,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融會貫通的應用能力。例如全國乙卷理科第10題是集合、數列、三角函數的綜合題,對集合的概念、三角函數的周期性進行了深入考查,可以通過三角函數的周期性求解,也可以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求解。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題專家認為,今年高考數學試卷通過創(chuàng)設新穎的試題情境、新穎的題目條件和新穎的設問方式,考查考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
“試卷難度適當,選擇題和填空題比較平和,學生做題很順暢,對考生的區(qū)分效果良好?!狈治鼋衲旮呖紨祵W試題,有一線教師認為,試題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加強關鍵能力考查,突出展現思維過程,著重考查考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促進考教銜接,促進學生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8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r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